我的网志

人文交流 润物无声

2017年4月23日

我在本月中主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周年巡回展览启动仪式。这是巡回展览的第一站,之后会移师港九新界五处地点,让各区市民一起回顾、欣赏香港过往成就,与大家一同分享回归二十周年的喜悦,携手向前迈进。

特区政府的北京办事处亦会在6月26日至7月16日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以「同心 一起」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展示过去20年国家及香港如何同心协力,携手一起发展。我在过去数天(4月19日至21日)参与行政长官率领的考察团,前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于广州、佛山、肇庆、江门、中山和珠海作三日考察,了解这些城市在基础建设、城市规划和创新科技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并与各市领导会面。这次考察是充实和有启发性的旅程,我获益良多,感受很深。

回归以来,内地和香港关系愈见密切。内地是香港最大、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而香港亦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发展海外市场和把外资「引进来」中国市场的示范窗口。自2003年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个人游、粤港联席会议、「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沪港通、深港通、以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国家不断推出惠港利民措施,大大推动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近二十年来,两地贸易增长迅速,香港与内地的货物贸易额自1997至2016年由11,161亿港元增加至38,603亿港元,增长约2.5倍;而服务贸易额由1997年的2,313亿港元增加至2015年的5,324亿港元,增长约1.3倍。

除了政治经济以外,内地与香港在社会和民生事务上亦息息相关。现时在广东省长期居住、工作及升学等的香港人已超过52万人。大家可能未必知道,两地人文交往亦愈来愈频密,当中不少有趣变化可能未为人所知。以跨境婚姻为例,过去20年,「过埠新娘」(即新娘为内地人而新郎为香港人)由超过九成的比例慢慢下降,至2016年,约有三分之一是「过埠新郎」(即新郎为内地人而新娘为香港人)。除此以外,内地和香港的交流已从经贸和金融扩展至教育、文化、艺术、社会福利等范畴。

在教育方面,现时在内地大学和研究院修读课程的香港学生约15 500人。我们在2012/13学年更开展内地部分高等院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计划,为香港学生开拓升学和未来发展的机会。在2016/17学年,循此计划获内地高校录取人数接近1 400人。为资助有经济需要的香港学生到内地修读学士学位课程,我们在2014年推出内地大学升学资助计划。由本学年起,计划已扩展至155所指定内地院校。

此外,我们在2015/16学年推出为期三年的促进香港与内地姊妹学校交流试办计划,为香港姊妹学校提供定额津贴及专业支援,以优化既有安排。自计划推出至2017年2月,新增的姊妹学校约有230 所。现时姊妹学校总数约为550所。

在青年发展方面,2015年《施政报告》建议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最少各获一次资助到内地交流机会。在过去三个学年,参与内地交流计划的学生超过17万人次。我们亦于2014年4月推出青年内地实习和交流资助计划,促进香港青年人对内地就业市场及发展机会的认识。在2012年至2017年的五个年头,受惠人数由7 900个增加至19 200个。

在文化艺术方面,自2012年7月至2017年3月,我们在香港举办超过300场文化节目,包括戏曲、舞蹈及音乐等,以及超过10项大型展览,内容涵盖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以加强与内地文化艺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香港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我们亦资助本地艺术团体及艺术家前往内地交流。自2012年7月至今,民政事务局辖下的艺术发展基金为此资助大约60个本地艺团及艺术家,香港艺术发展局则资助70多个项目。

至于安老方面,我们在2013年10月推出广东计划,向选择移居广东的合资格香港长者每月发放高龄津贴。截至2016年12月底,广东计划有约15 000名受惠人。特区政府将于2018年推出福建计划,每月向选择移居福建的合资格香港长者同样发放高龄津贴。

回归以来,内地不再只是香港人经商、旅游或升学的地方。在内地工作、读书、深造、实习、交流、创业、安居,已成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会继续创造有利的环境,投入资源,推出各种各样的措施,推动人文交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