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食惜福 乐活乐行
2017年4月30日
我上星期出席香港女工商专业人员联会举办的「传承惜食」计划颁奖典礼,支持工商界在社区推动源头减废及惜食文化。计划推出至今,已表扬了300多间机构和60个家庭在减少厨余的出色表现。
谈到减少厨余,大家脑海中必然会浮现眼阔肚窄的「大嘥鬼」。「大嘥鬼」是政府在2013年5月推出「惜食香港运动」的代言人,如今已成为人见人爱的惜食标志。有网民甚至戏言,「大嘥鬼」愈看愈「靓仔」了!
香港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国际都会。本届政府在2012年就任初期,香港录得每天9 000多公吨的固体废物,其中厨余约占四成共3 600公吨,相当于约250架双层巴士的重量,一年下来累计是约100 000辆双层巴士,数字不可谓不惊人。因此,我们一直致力推动惜食减废、食物捐赠、厨余收集和转废为能四个策略,目标是在2022年或之前把弃置在堆填区的人均厨余量减少四成。
我们已看到减废逐步取得成效。2015年的堆填区整体厨余弃置量为每日3 382公吨,相比2014年下降约7%,每日减少258公吨,相等于约20部双层巴士的重量;厨余人均弃置量则下跌近8%。
这些令人鼓舞的成绩,实在有赖环境局的积极推动、环保界及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令环保意识明显加强,「惜食文化」渐见成效。我很高兴现时香港的餐饮业、工商界、社福界和非政府机构,在社区各个层面支持剩食捐赠和分享的工作,把可食用的剩余食物派发给有需要的人,重新分配资源,为基层市民送暖,又可以减少浪费,推动绿色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惜食可以从每一个人,每一顿饭,每一天开始,并持之以恒。香港是一个美食天堂,汇聚世界各地的美食,所以更不应该浪费。我更希望香港是一个惜食天堂,为惜物减废和保护环境作出贡献。除公务酬酢外,大部分时候我都会自备午饭,环保又健康。在空余时间,我也会到山上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感受香港只有咫尺之遥的郊野风光。
近年,行山的市民愈来愈关注保育和环保。山上的垃圾少了,甚至有行山人士在背囊挂上一个垃圾袋,沿途收集自己制造的垃圾。渔农自然护理署在2015年9月首度推出「自己垃圾 自己带走」公众教育活动,以五条行山径为试点,包括远至大屿山的凤凰径和全球十大最佳远足径龙脊,移除沿途垃圾箱,鼓励行山人士带走自己的垃圾,保护郊野环境和生态。
计划推出近一年已成效卓著,在各试点收集到的垃圾,较活动推出前下跌约72%至97%不等,显示行山人士身体力行,自己带走自己的垃圾。去年底,我们推出第二阶段计划,移走半数逾250个垃圾箱。最终目标是移除所有远足径沿途垃圾箱,配合「山野不留痕」郊游文化,保育郊野环境及生态。
「惜食香港运动」和「自己垃圾 自己带走」的成功证明,我们都可以改变生活习惯,为环保出一分力,惜物减废,保护香港的自然生态。绿色生活其实很简单,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各自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对环境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