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湾区的迷思
2018年5月6日
近日,有青年团体调查指本港青年人对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发展感乐观,但我亦留意到调查指当中不少青年人表明未来不会考虑前往大湾区发展,主要原因是对发展不了解,以及不想离香港太远。特区政府会加大宣传,增加市民对大湾区发展的认识。我希望透过这篇网志,破解青年人对大湾区的迷思。
大湾区是由深圳、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九个广东省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大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最大程度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而又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体。
大湾区的规模和潜力绝对可媲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和三藩市湾区。根据2016年数字,大湾区的面积和人口多于东京湾区和三藩市湾区(大湾区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人口逾6,700万;东京湾区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400万及三藩市湾区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60万),相当于英国、法国或意大利的人口。
经济规模方面,大湾区总境内生产总值(GDP)约为14,000亿美元,已紧贴纽约湾区的14,400亿美元和东京湾区的18,000亿美元。同时,亦与居世界第11位的韩国 (国内生产总值14,112亿美元)相若,并超过第14位的澳洲 (国内生产总值12,046亿美元)。我期盼未来的大湾区能够打造成世界顶级的大湾区。
大湾区在物流运输方面有明显优势,单计深圳、香港和广州的港口货柜吞吐量(6 264.2万个标准货柜),已是世界三大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三藩市湾区)总和的三倍以上,机场旅客的输送量亦高于这三大湾区。
司法制度方面,香港具备优良的条件。在「一国」和「两制」双重优势下,拥有独立的司法和优良的法律制度、以及国际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挥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各地之间的双向交流平台的作用,担当重要的角色。
由于大湾区发展对香港具策略意义,特区政府非常重视。由我担任主席的「推进大湾区建设及内地合作督导委员会」,会聚焦发挥香港在大湾区的独特优势,为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拟订策略目标和具体的工作计划。
立法会联席事务委员会上月(4月20至22日)到大湾区进行职务访问,32位跨政党及不同政治光谱的立法会议员访问区内其中的5个城市(深圳、东莞、中山、佛山、广州),亲身了解和考察区内最新发展和规划,并与广东省领导和相关市领导会面交流。访问团反应正面,议员透过多个探访和交流,加深对大湾区的认识。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即将出台。《规划》出台后,为了让市民认识大湾区,特区政府将会透过媒体和网站推广大湾区的建设。我们亦鼓励商会、专业团体和非政府机构等举办与大湾区有关的活动,配合宣传推广,让社会各界了解大湾区建设将对香港带来的新机遇。
我关心青年人的发展。香港青年人具国际视野,是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大新力军。大湾区其中一大重点工作,就是粤港澳携手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至于文化创意产业,香港与其他大湾区城市地缘、文化相近,在创意产业方面有很大合作发展空间。大湾区幅员较大,贴近庞大的内地市场,大湾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上三地将共同推进建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集聚青年人才,无疑将为青年人带来创业就业发展机遇。
至于上文提及有青年人「不想离香港太远」,以致不会考虑前往大湾区发展。我相信当大家了解前往大湾区的交通基建最新进展,距离就不是大问题。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莲塘/香园围新陆路口岸陆续于未来一年开通,加上继续加强大湾区城市间的交通运输网络,将大湾区打造成「一小时生活圈」,四通八达的路网使交通更畅通便利。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将于《规划》出台后,尽快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办公室),专责协调国家发改委和相关中央部委及广东省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以及相关政策局及部门,统筹落实《规划》的工作。同时,办公室会主动联系商会、专业团体和相关持份者,宣传和推广大湾区建设可为香港企业和人才带来的发展机遇,并听取意见,使相关措施能更切合业界的需要。
对香港而言,因应国家的发展战略,配合本身的优势和区域的发展大势,我们担当独特的角色,在大湾区内发挥着特殊的功能。让我们一起抓紧大湾区发展的机遇,推动香港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