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革新 应对挑战
2019年4月21日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18》指出,香港基础建设竞争力是全球第二,显示基建设施达世界一流水准。
香港建造业持续兴旺,未来五年,预计每年的整体建造工程量会维持在2,500亿元至3,000亿元的高水平。未来十年,政府预计在基建的总投资将超过一万亿元,当中有多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大型项目,包括交通运输、医院及房屋发展计划等。
本港建造业目前面对成本高昂、人手短缺、生产力下降等问题。政府一方面加强建造业人才培训,提升建造业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鼓励业界积极应用创新科技,以提升生产力、成本效益及安全表现。创新科技应用于各行各业是大势所趋,建造业也不例外。政府会担起「先行者」的角色,为业界作出良好示范,带领业界与时并进。
上周,我到访建筑署了解本港有关发展公共设施的进展,以及未来的重点项目,同时探讨如何提升质素和表现,发挥更高水平。
在创新方面,建筑署积极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或简称MiC)是重大突破。相信不少人都有「砌积木」起楼的经验,将一层一层预制的积木组合建成楼宇模型,事实上现实的建筑方法也能做到。
「组装合成」建筑法采用「先装后嵌」的概念,将厂房生产的预制独立组装合成组件运送至工地,再装嵌成为建筑物。这方法不单减少工地工人的需求,更确保工程质量及时间控制,减少建筑癈料及提升工地安全。
我们鼓励建造业以创新为方针,提升生产力和成本效益。建筑署已于将军澳百胜角消防处纪律部队宿舍公营建筑项目试行这建筑技术,冀能对业界起积极示范作用,未来可继续推展至私人市场或其他建筑范畴。
与此同时,政府在多个工程项目运用建筑信息模拟(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或简称BIM)的技术,优化设计和协调工作,协助项目团队作出专业判断。
传统的建筑过程,资源集中在施工阶段,而BIM工作流程需要将在设计阶段开始做好协调工作,而且达至环保的效果。
以一个位于沙田富山的公务工程项目为例,利用BIM优化结构设计,将混凝土构件标准化,占标准层楼面面积达四成,减省工地施工人手,加强预制组件的效益。利用BIM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挖掘及回填泥土量数据,拣选较环保的设计,有效减少建筑废料达7,800公吨,相当于超过300辆泥头车的盛载量,大大减轻劳动力堆填区的压力和相关的碳排放。
政府于2018年起,在主要政府基本工程项目中采用BIM之外,亦与建造业议会合作,加强培训专业人士,并鼓励私人工程项目采用有关技术,共同推动建造业的革新。
建筑署将会应用更多创科理念和技术去营造更加便利的工作环境,促进香港发展智慧城市。透过发展「企业智慧」将工作流程数码化,建立大数据库连结各种应用系统以促进「建筑智慧」。
政府计划于明年推出的数码个人身分(eID) ,业界可以考虑利用此技术发展数码网上平台去提交、审批、保存及翻查技术资料和记录,代替实体签署及大量的纸本文件。
云端技术方面,透过智能流动装置去协作建筑信息模拟的三维立体模型及数据,大大提高工作流动性及生产力。同时,业界可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物业设施保养维修数据。
一场革新,除了技术进步之外,人才培训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协助专业人员、技术工人,以及有志入行的青年人提升技能及职能以配合工作需要。今年财政预算案拨款二亿元扩大建造业学徒计划,以涵盖更多人手短缺的工种,并增加一年全日制课程新学员的津贴,鼓励在职工友进修。
为改善现有医疗服务及应付人口老化和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在2016年推出首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包括重建和扩建11间医院,兴建一间新急症医院、三间社区健康中心和一间支援服务中心。当中多个大型项目现已相继动工。「十年医院发展计划」是建筑署的重点工程之一。
政府今年第二季就四个工程项目将向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寻求拨款支持,包括葵涌医院重建工程第二及第三期、威尔斯亲王医院重建计划第二期(第一阶段)的拆卸及地基工程、北区医院扩建计划的筹备工作及玛嘉烈医院荔景大楼扩建计划的筹备工作。
各项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关乎民生及香港未来。我冀望即将进行的工务工程项目、其拨款申请及建议获得各界支持,得以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