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减碳达峰 应对气候挑战
2019年12月22日
今日是冬至,所谓冬大过年,中国传统都会一家人齐齐整整,团聚「做节」。过往冬至经常都是相当寒冷,但大家有否留意到今时今日的冬天依然是「暖笠笠」。
全球气候暖化,极端天气频现,粮食减产,面对各项危机,国际社会必须通力合作。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刚于上周日结束,加时约40小时,为历时最长的一届。近二百个国家经过超过两周的谈判,未能就是次谈判的核心议题——《巴黎协定》第六条有关碳交易市场的实施细则达成共识。有关议题需留待明年11月于英国举行的周年大会上继续讨论。
尽管国际间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未有突破性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绝不会松懈。政府致力与国际社会同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一步步落实《巴黎协定》的目标。
《巴黎协定》要求各地尽快达到碳排放的「峰值」(即最高水平),然后进一步迅速减排1。例如,在亚洲地区,中国2及新加坡均以2030年为达峰目标。随着政府大力推出各项减碳措施,香港的碳排放总量相信于2014年已达峰,并开始呈现明显持续下降的趋势。
2015年《巴黎协定》获通过后,为制定长远气候政策,特区政府已于2016年成立由政务司司长主持的高层次「气候变化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导和统筹各决策局和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锐意将香港打造为一个绿色低碳宜居城市。翌年,随即公布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详细阐述了在减缓、适应和应变气候变化三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定出在2030年把香港的碳强度从2005年水平降低65%至70%的目标。该目标相等于把香港的碳排放总量减低26%至36%,而人均碳排放量将由2014年的6.2公吨减至介乎3.3至3.8公吨。
鉴于本港的碳排放当中约有65%源于发电,为达到上述目标,政府已与两间电力公司达成协议,逐步以较洁净的燃气发电取代燃煤发电。同时,政府会进一步推广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引入「上网电价」,鼓励各界装置可再生能源系统,反应正面,首年已见逾5,000项目获批。政府亦免费为合资格学校和非政府福利机构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并研究在合适的水塘及堆填区位置装设较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另外,我们亦已拨款20亿元,在政府设施推行可再生能源项目。
在香港,建筑物的用电量占全港用电量90%,因此提升建筑物的能源效益是减碳工作重点之一。政府以身作则,从2003年起率先为政府建筑物推行节能计划,透过各部门共同努力,截至2018年已省电超过20%。
2019年施政报告提出了更全面及进取的绿色能源目标,由2020至2025年透过节能及使用可再生能源,全政府的能源使用量可进一步减少 6%。为此,我们将为二百多幢政府楼宇进行能源及碳审计,以寻找节能减碳机会。机电工程署也会继续向私人建筑物业主推广「重新校验」,为旧有楼宇的机电设施「验身」,旨在优化其运作模式,以收节能之效,以及透过「创新科技协作平台」推动以创新科技为机电设施节省能源。
运输是香港第二个主要碳排放源头,约占18%。我们会继续发展铁路运输、推广新能源车船、提倡步行和缔造「单车友善」环境,便利大众低碳出行。此外,政府亦推动绿色低碳社区的发展,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行动,包括惜物减废。
根据今年7月公布的2017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2017年香港碳排放总量约为4,070万公吨,人均碳排放量为5.5公吨。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约34%,显示我们正朝着2030年的减排目标穏步前行。但要达致2030年把人均碳排放量减至介乎3.3至3.8公吨,我们需要全民参与。为制订至2050年的长远减碳策略,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今年进行了公众参与活动,现正分析收到的意见。
虽然相比其他国家或城市,香港是弹丸之地,但在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上,人人有责。我会继续透过「气候变化督导委员会」领导各决策局和部门,落实《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中各项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我呼吁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位市民身体力行,在日常衣、食、住、行方面都应致力实践低碳生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个跨年代、跨地域、跨界别和跨范畴的环境挑战。
香港是地球村一分子,自当义不容辞,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暖化的挑战。在这个时刻,香港正处于风云幻变的政治气压中,就像面对极端天气威胁一样。凭着特区政府管治团队连同全体公务员同事精诚团结,专业实干,沉着应对,我们会无惧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止暴制乱,竭力服务社群,让社会回复平静,同时与广大市民一起寻找出路,走出阴霾。
1. 《巴黎协定》第四条第一款:「为了实现第二条规定的长期气温目标,缔约方旨在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同时认识到达峰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来说需要更长的时间;此后利用现有的最佳科学迅速减排,以联系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在平等的基础上,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
2. 国家的整体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先行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