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

健康生活 從小培養

2018年5月13日

走到街上,我們不難發現「大肚腩」的出現。最近,身邊有同事經常以即食麵及零食當正餐,我勸告他們要注意健康飲食。事實上,雖然我都有一個「小肚腩」,但我明白超重和肥胖的成因與飲食習慣和生活模式有關,因此我們要時刻警剔自己,進行適量的體能活動,遠離高脂和高糖食物。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模式,往往是導致非傳染病的原因。主要的非傳染病如癌症、心臟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016年佔香港所有登記死亡個案55%,並導致多人在70歲之前死亡。

以40歲為例,差不多有一半港人已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膽固醇,並需要接受治療。我說出數字並不是想嚇怕大家,而這確實是社會和人類的嚴重警號,不單大大加重醫療和社福體系的服務壓力,亦降低香港的生產力及阻礙經濟發展。因此,面對著因人口高齡化而日益嚴峻的非傳染病危機,我們不容忽視。

非傳染病威脅不單是中年或老年人所面對,兒童及青少年的情況更值得關注。不少家長希望孩子「肥肥白白」,誤以為長大後會「扯高」或「修身」。然而,兒童肥胖是日益嚴重的公共衞生問題,對兒童的即時和未來健康及生活質素帶來負面影響。過重和肥胖的兒童往往在長大後依然肥胖,並有較大可能在較年輕時患上非傳染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因而危害性命。

世界衞生組織(世衞) 於2016年估算,全球五歲以下兒童超重人數超過4100萬人,其中近半數在亞洲生活。香港方面,雖然小學生的超重比率有下跌趨勢,但中學生整體的超重和肥胖檢測率則不斷上升,由2007/08學年的17.0%上升至2016/17學年的 19.9%。

有見及此,世衞於2014年成立了一個高級別的「終止兒童期肥胖症委員會」,由 15名國際專家組成,當中包括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委員會應對兒童肥胖提出的方向包括促進健康的學校環境、以及推廣健康飲食及體能活動。作為快將成立的兒童事務委員會的主席,我特別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

就預防及對抗非傳染病,我們必須就不同年齡層人士採取有效行動,防患於未然。本月初(5月4日),我出席「健康促進研討會暨中央健康教育組四十周年慶典」的開幕禮,並見證了《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的開展。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領導的防控非傳染病督導委員會,參考了世衞的相關指引,行動計劃為香港未來防控非傳染病定下九項目標,以及一系列跨界別的策略和措施。

特區政府在促進公眾健康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每年額外撥款一億元,鼓勵市民採取健康生活模式,用以防治非傳染病和推廣精神健康。

事實上,在健康的生活環境,至少三分一的非傳染病可通過奉行健康生活預防。特區政府透過健康宣傳活動,鼓勵實踐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少糖、少油、少鹽及多吃蔬果並少吃肉類,增加體能活動和遠離煙酒等。這些都不能單靠政府的力量,自身參與必不可少。

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健康的體魄,而「人人健康」對於老齡化的香港人口至為重要。特區政府有決心帶領市民邁向健康,從小培養健康生活。從今天開始,為自己、家人及社會建構更健康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