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基建 站得高 看得遠
2018年10月7日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經過不斷蛻變,已由小漁村發展成為今日的亞洲國際大都會。
回顧過去,每個年代的大型基建項目均是配合當時的社會發展和需要。政府投資基建項目,有時被批評為「大白象」工程,浪費公帑,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今天回首一看,事實勝於雄辯。
上世紀70年代地下鐵路建造時,同樣受到部分人質疑其必要性,亦有人懷疑鐵路的安全性。時至今日,香港擁有現代化高效的鐵路系統,每日超過530萬人次乘搭港鐵。
港鐵在本港營運十條鐵路綫及機場快綫,網絡四通八達,覆蓋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同時在屯門及元朗為當地社區提供輕鐵服務。假如今天香港沒有地下鐵路,我們的生活會如何?
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啟用二十年來,大大推動香港空運發展,成績有目共睹。香港作為國際及區域航空樞紐,航空貨運量連續八年位列全球第一,國際客運量亦位列全球第三。
空運方面,現時每日有約1 100航班來往香港與世界各地約220個航點,當中包括內地約50個航點。我們致力鞏固香港國際機場作為國際及區域航空樞紐的領導角色,香港機場管理局於2016年啟動機場三跑道系統建設工程,預計於2024年落成。
三跑道系統運作後,香港國際機場每年可以處理的客運量預計約達1億人次,貨運量預計由現時約500萬公噸大幅增加至約900萬公噸。我們並會循序漸進地令香港三跑道系統達至最終每小時處理102班航班的長遠目標。
1997年通車的青馬大橋現已成為香港主要地標之一,亦是全球第二最長的行車及鐵路雙用吊橋,曾獲美國建築界權威人士選為「20世紀十大建築」。自通車以來,青馬大橋與汲水門大橋、馬灣高架道路,組成的青嶼幹線成為連接香港國際機場與香港市區的主要幹線。
從歷史走過來,香港的基建項目不但獲得廣泛認同,有些更是享譽國際,成果得來不易。因此,我們要站得高,看得遠。未來的收成全賴今天努力播種,香港要有一個可持續的未來,政府必須要大力投資於基建項目。
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於上月通車,運作順利。粵港澳三地政府亦正積極為港珠澳大橋(大橋)的開通作準備,並於上星期一連三日進行聯合試運。香港政府除了派出超過300名政府人員參與試運外,亦邀請了經營跨境運輸業務的相關營辦商參與。這次試運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三地政府正總結經驗,向開通這一目標進發。
大橋是首條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跨境陸路連繫。大橋通車後,珠江三角洲西部會納入香港方圓三小時車程可達的範圍內,大幅減省陸路客運和貨運的成本和時間。大橋加速粵港澳大灣區內城市的經濟發展和連繫,方便市民往來,對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具有策略意義。
投資基建等於投資未來。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在基建項目上,促進經濟與社區發展。過往十年,政府在基建的投資由每年二百多億元,升至現時的八百多億元。2018/19年度,政府總開支預計為5 579億港元(715億美元),其中約856億港元(15.34%)投放予基建工程。
展望未來,我們預計未來五年,香港每年的整體建造工程量會維持在2 500億元至3 000億元的高水平,當中包括多項工作,除了三跑道系統之外,還有房屋發展、中九龍幹線及龐大的醫院發展計劃等。而未來十年,政府在基建的總投資將超過一萬億元。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政府會繼續肩負重任,在基建項目適度投放資源,全面提升香港的長遠競爭力和推動經濟發展,同時改善民生,締造一個優質宜居的現代化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