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

建築革新 應對挑戰

2019年4月21日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2018》指出,香港基礎建設競爭力是全球第二,顯示基建設施達世界一流水準。

香港建造業持續興旺,未來五年,預計每年的整體建造工程量會維持在2,500億元至3,000億元的高水平。未來十年,政府預計在基建的總投資將超過一萬億元,當中有多項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大型項目,包括交通運輸、醫院及房屋發展計劃等。

本港建造業目前面對成本高昂、人手短缺、生產力下降等問題。政府一方面加強建造業人才培訓,提升建造業工人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另一方面鼓勵業界積極應用創新科技,以提升生產力、成本效益及安全表現。創新科技應用於各行各業是大勢所趨,建造業也不例外。政府會擔起「先行者」的角色,為業界作出良好示範,帶領業界與時並進。

上周,我到訪建築署了解本港有關發展公共設施的進展,以及未來的重點項目,同時探討如何提升質素和表現,發揮更高水平。

在創新方面,建築署積極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或簡稱MiC)是重大突破。相信不少人都有「砌積木」起樓的經驗,將一層一層預製的積木組合建成樓宇模型,事實上現實的建築方法也能做到。

「組裝合成」建築法採用「先裝後嵌」的概念,將廠房生產的預製獨立組裝合成組件運送至工地,再裝嵌成為建築物。這方法不單減少工地工人的需求,更確保工程質量及時間控制,減少建築癈料及提升工地安全。

我們鼓勵建造業以創新為方針,提升生產力和成本效益。建築署已於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公營建築項目試行這建築技術,冀能對業界起積極示範作用,未來可繼續推展至私人市場或其他建築範疇。

與此同時,政府在多個工程項目運用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或簡稱BIM)的技術,優化設計和協調工作,協助項目團隊作出專業判斷。

傳統的建築過程,資源集中在施工階段,而BIM工作流程需要將在設計階段開始做好協調工作,而且達至環保的效果。

以一個位於沙田富山的公務工程項目為例,利用BIM優化結構設計,將混凝土構件標準化,佔標準層樓面面積達四成,減省工地施工人手,加強預製組件的效益。利用BIM比較不同設計方案的挖掘及回填泥土量數據,揀選較環保的設計,有效減少建築廢料達7,800公噸,相當於超過300輛泥頭車的盛載量,大大減輕勞動力堆填區的壓力和相關的碳排放。

政府於2018年起,在主要政府基本工程項目中採用BIM之外,亦與建造業議會合作,加強培訓專業人士,並鼓勵私人工程項目採用有關技術,共同推動建造業的革新。

建築署將會應用更多創科理念和技術去營造更加便利的工作環境,促進香港發展智慧城市。透過發展「企業智慧」將工作流程數碼化,建立大數據庫連結各種應用系統以促進「建築智慧」。

政府計劃於明年推出的數碼個人身分(eID) ,業界可以考慮利用此技術發展數碼網上平台去提交、審批、保存及翻查技術資料和記錄,代替實體簽署及大量的紙本文件。

雲端技術方面,透過智能流動裝置去協作建築信息模擬的三維立體模型及數據,大大提高工作流動性及生產力。同時,業界可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物業設施保養維修數據。

一場革新,除了技術進步之外,人才培訓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必須協助專業人員、技術工人,以及有志入行的青年人提升技能及職能以配合工作需要。今年財政預算案撥款二億元擴大建造業學徒計劃,以涵蓋更多人手短缺的工種,並增加一年全日制課程新學員的津貼,鼓勵在職工友進修。

為改善現有醫療服務及應付人口老化和日益增長的需求,政府在2016年推出首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包括重建和擴建11間醫院,興建一間新急症醫院、三間社區健康中心和一間支援服務中心。當中多個大型項目現已相繼動工。「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是建築署的重點工程之一。

政府今年第二季就四個工程項目將向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尋求撥款支持,包括葵涌醫院重建工程第二及第三期、威爾斯親王醫院重建計劃第二期(第一階段)的拆卸及地基工程、北區醫院擴建計劃的籌備工作及瑪嘉烈醫院荔景大樓擴建計劃的籌備工作。

各項大大小小的工程項目關乎民生及香港未來。我冀望即將進行的工務工程項目、其撥款申請及建議獲得各界支持,得以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