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各界 實踐環保
2019年5月5日
被譽為「香港環保奧斯卡獎」之稱的「香港環境卓越大獎」結果出爐,上星期一(4月29日),我以署理行政長官身分出席頒獎典禮嘉許獲獎機構,表揚他們積極牽頭帶領業界實踐環保管理。
本年共有47間機構獲頒發金、銀、銅獎,以及161間機構獲頒發優異獎,同時表揚「2018香港綠色創新大獎」獲獎機構,以及獲認證的香港綠色機構。「2018香港環境卓越大獎」有接近2 000間機構參與,較十年前計劃推出時大幅增加超過五倍,創歷年新高。今年中小企的參與數字較去年大增近九成。
中小企提高環保意識,是我們所樂見的。中小企佔香港的商業機構數目超過98%,他們提高關注環保,有助推動本港成為可持續的綠色城市。在某程度上,中小企實踐環保是取決於機構負責人對環保的認同,以及他們對社會的承擔。我冀望更多中小企為業界及青年人樹立榜樣,加入環保行列。
此外,我上星期亦為「惜食堂」於觀塘開設的「豐膳坊」食物工房主持開幕典禮,推廣「惜食」減廢。「豐膳坊」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捐助七千萬元設立,採用先進的「速凍」技術,製作「速凍」飯餐,一般保質期可長達四日。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一直支援非政府機構收集剩餘食物,以作捐贈。截至2018年12月,「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已批出約6,800萬元予37個非政府機構項目,預計可以回收約6,900公噸剩餘食物,約有890萬人次受惠。
為進一步減少廚餘,政府推出「咪嘥嘢食店」計劃鼓勵餐飲業界提供餐食份量選擇,讓顧客按食量點餐,我呼籲更多餐廳食肆支持。
我們重視推動廚餘源頭減量、回收及循環再造的工作,其中座落於北大嶼山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已於去年(2018年)開始接收廚餘,每天能夠處理200噸廚餘;而第二期及第三期分別位於北區沙嶺及元朗石崗,每天各自能夠處理300噸廚餘,期望設施可望最早於2022年及2026年投入運作。
創新及科技發展有助進一步推動環保。我們正研究利用污水處理廠推展「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技術,預期2026年結合第一、二及三期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香港整體的廚餘處理能力至每日約900公噸,佔全港廚餘產生量的四分之一,足以處理全港的工商業廚餘及部分家居廚餘。
與此同時,為加強應對塑膠廢物的挑戰,政府會以身作則牽頭在主要服務政府員工的場所停止提供膠飲管和發泡膠餐盒,並會在簽訂新合約及續約時,要求營辦商避免使用即棄塑膠餐具。
為減少消耗塑膠樽裝水,政府目標於三年內在政府場地,例如政府合署、公眾休憩空間及位於私人大廈的政府服務中心等安裝500部飲水機。政府場地內供公眾使用的飲水機會由現有的2 700部增至3 200部,增幅約19%。
政府亦已決定優先處理佔本港整體棄置廢塑膠容器中約六成的塑膠飲料容器,並就這種容器推展生產者責任計劃。與此同時,政府正籌備於今年下半年推行先導計劃,評估利用逆向自動售貨機收集廢塑膠飲料容器的表現及成效,以及運送所收集的膠樽至本地回收商作進一步處理的運作細節。
在減廢回收方面,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是重要一環。政府會繼續推進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的條例草案。今年先增撥約三至四億元加強支援減廢回收。將來收費實施後的財政年度起,撥款會增加至每年約八至十億元,與收費預算所得總收入相若,以達至「專款專用」的效果。
在環保節能方面,香港的成績在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的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目前,香港每年使用能源超過28萬太焦耳,總體能源強度跟2005年比較減少超過28%,成效有目共睹。接著我們目標是到了2025年減少40%。
香港在節約能源方面仍面對不少挑戰,政府會繼續推行不同的節能方案,締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我們已預留九億元推行節能,期望將達到政府建築物用電量五年內(至2020年)減少5%的目標,並已成功在首三年減少用電4.9%。
在低碳轉型方面,政府推動電力公司採用更潔淨的能源以替代燃煤發電、在私營界別引入「上網電價」等,社會各界反應正面。
政府亦帶頭使用可再生能源,在過去兩個財政年度已預留十億元為政府場所安裝這些設施,工程已陸續展開,今年會再增撥十億元支持更多這類工程。此外,機電工程署推出為合資格的學校及非政府福利機構安裝太陽能光伏系統以供發電,計劃的第一批申請於上月(4月4日)截止,共接獲超過160份申請,反應踴躍。
政府施政力求「創新」、「互動」和「協作」,環保也不例外。我懇請社會各界攜手合作,以新思維和新技術,應對不同的環保課題,共同打造宜居、綠色的香港。